2008年10月,深圳市民政局和深圳市卫人委通过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岗位,以第三方派驻的形式,购买深圳第一批8名医务社工进驻6家市级医院开展社工服务,开启了政府资助医务社工服务发展的第一步。2009年,市民政局逐步在各区推广并派驻社工到各医院开展专业社工服务,政府向社工服务机构购买服务岗位,按照“一院两社工”或“一院一社工”配置在用人单位(即医疗单位)。
目前,深圳共14家社工机构开展卫生健康领域社会工作服务,该领域专业社工共206人,累计建档个案19995个,开展探访及即时辅导141379次、小组941个、活动6899场,服务总量达1554905人次。
深圳医务社工经历了从聚焦特殊人群(病患)到面向社会大众,从疾病救助到疾病适应,再到康复和社会融入等心理社会服务的过程演进;从医疗和医院社会工作逐步向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康复社会工作等领域不断推进的过程;同时开拓“岗位设置+项目开发+体制内岗位设置”多种医务社工岗位模式,让医务社工成为公共卫生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 ;探索“重大疾病救助服务”、“慢病健康管理服务跨专业团队融合服务”、“特殊病种联合门诊专项服务”、医患纠纷“五步走”等服务模式,让医务社工服务具有本土特色 ,并能更好地回应现实需求。
一、卫生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主要服务内容
(一)为患者、家属和其他相关人员提供社会、心理需求评估,处理影响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服务
医务社工通过资源链接、心理疏导与情绪支持、临终关怀、哀伤辅导、出院安置、医患关系调解、疾病适应、社区照顾、就业培训、社区慢病管理和计生特殊家庭个案管理等服务内容,为患者和家属提供身心社灵全人关怀模式,旨在减少疾病、意外对患者生活、家庭角色、社会功能与心理情绪等方面的影响,增加患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为医务人员提供精神减压等专业服务
医务社工通过正念、游戏、体验、园艺等服务手法,为医护人员在心理情绪压力、职场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等方面,提供松弛、教育与互动等服务,一方面减轻医护人员的焦虑、舒缓压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价值感和职业的自豪感。
(三)为重点人群提供卫生健康政策辅助性服务
医务社工发挥资源整合者、协调者、教育者、宣传者、咨询者等角色,为院内患者与社区居民提供政策法规宣导、社会资源链接、社区宣教等辅助性服务。
(四)其他政府委托的卫生健康服务
1.0-3岁科学育儿服务。医务社工根据0-3岁儿童发育、日常护理、营养与喂养、疾病预防与护理等方面的需求与特点,向婴幼儿父母及其养护人传播科学育儿知识、方法、技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成才观。
2.为在校的青少年群体提供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服务。医务社工根据青少年期的生理、心理特征,开展健康、科学、合理的青春期生理、心理及个人性卫生、性伦理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协助他们正确对待、构建男女关系。开展预防青少年性犯罪服务,预防艾滋病的发生和蔓延,保护并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3.为社会大众提供急救知识、水上救援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等服务。医务社工在深圳市红十字会的指导下,为社区居民开展急救知识、救援知识、生命安全、心理健康等安全健康主题服务,以提高广大居民维护身心健康、保护生命安全的意识。
4.为社会大众提供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为艾滋病患者提供随访、关爱和心理支持等服务。医务社工在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通过知识宣传、预防推广、社区义诊、主题日活动等形式,向社区居民及高危群体宣导防艾知识,提高预防意识;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个案建档、病友互助会、艾滋病治疗讲座、心理减压等多种服务,以增强患者治疗和生活的信心。
5.促进社会大众及所在家庭的健康与疾病预防意识的服务。医务社工通过联动医疗机构,将疾病预防与保健知识,通过讲座、义诊、咨询、科普动画、游戏互动、社区慢病管理等形式,向社会大众及所在家庭进行科普宣传,旨在促进并提高社会大众的健康意识,增强慢病群体的疾病管理能力。
春暖社工为住院患儿家庭提供游戏体验服务
二、卫生健康领域社会工作服务成效
(一)深耕精细化服务,增强患者面对疾病的适应能力与康复的自信
医务社工立足“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目标,致力于协助患者及家属解决在就医过程中遇到的有关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与困难,提供“三无”患者服务、经济援助支持、情绪安抚、医患沟通、工伤维权服务、心理辅导、临终关怀、危机介入、慢重病管理等服务,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努力使患者及其家庭摆脱因疾病带来的困境。
(二)推动双工联动管理,助力医院人文关怀氛围的形成
医务社工通过引进、组建和发展义工联志愿者、高校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社会个体志愿者、病友志愿者、医护志愿者等多种形式推动医院志愿服务,结合医院人文关怀建设的需要,逐步发展出门诊导诊、病房探访、临终关怀、同路人支持、康复陪护等志愿服务项目。此外,医务社工通过制定和完善医院志愿服务的管理制度,规范医院志愿服务的发展,让志愿服务有序、有效、有力开展,为营造和谐医院环境助力。
(三)打造跨专业团队服务,助力建立全人关怀的医疗模式
医务社工运用“全人健康”发展模式,通过组建社工与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义工、患者及家属等力量形成跨专业的协作团队,整合干预患者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不同层面的实际需要,协助患者及家属一起面对和解决与疾病相关的情绪、资源获取及医疗适应等问题,促进服务群体在身体、心理、社交和灵性方面达到平衡,助推全人关怀服务的医疗模式。
(四)研发行业服务标准,打造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树立国内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标杆
医务社工不仅专注实务服务,更注重在服务研究、服务推广、服务影响等方面的工作,践行“一边实践、一边思考、一边研究、一边传播、一边倡导”的行动策略,将实务经验进行不同维度的提炼和转化,目前全市多家社工服务机构已经编制或参与编撰了《深圳市医务社工服务和作业流程标准体系》、《医务社工服务指南》、《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教程》,对医务社工标准化、教程化和程序化方面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医务社工以医务社会工作实训基地为依托,将本土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经验通过医务社会工作课程体系、实务教程、服务标准、督导培训、行业推动等方式,向珠三角地区和国内进行推广传播,积极探索现代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体系。
(五)组建“1+N”健康领队,全领域、全层次营造健康氛围
医务社工建立健康实体——幸福家庭学院,并实行“百人千屏”计划,吸纳公益会员10000余人,实名联网注册会员1000余人。同时学院成立拍打操、瑜伽、广场舞、太极、工间操等多个健康队伍,建立52个线上健康素养推动群,8个线下分院和21个实体训练场所,通过1支幸福家庭学院骨干队伍带动各分院队伍进行健康教育传播,在企业、学校、社区等地域传播健康文化,营造健康氛围。
三、卫生健康领域社会工作服务典型案例
(一)“我想喝一口水”——一位临终患者的陪伴
阿兰(化名)因乳腺癌复发并检查患有子宫癌,随后确诊肿瘤过大压迫肠道造成肠梗阻,因无法饮水进食,阿兰每天只能用水润一下嘴皮以防止干燥脱皮。医务社工得知阿兰“我不想痛”、“我想喝水”、“我不想打针”的想法后,鼓励阿兰主动向医护人员诉说自己的想法。后来,阿兰大口大口地喝着水,即使要从胃里把水负压吸出来,她说自己感到很舒服。在阿兰弥留之际,医务社工链接理发与爱心陪伴的志愿者,让阿兰走得祥和、体面、有尊严。阿兰家人在社工的服务后减少了哀伤与遗憾,陪伴阿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二)“感谢政府 、爱心人士的关怀与帮助”——为一位早产新生儿的爱心接力
小花(化名)父母亲来深工作近十年,小花母亲计划在生产前两个月返回老家待产,却因身体不适突然在工厂洗手间产下小花。早产三个月的小花呼吸能力较弱,主要依靠呼吸机,消化功能差,每次仅能消化1-2毫升奶,生命体征不稳定。突发的情况打乱了小花一家的计划,面对巨额的治疗费用小花一家更是一筹莫展。医务社工介入后征得小花父亲同意,通过多家媒体报道、呼吁,为小花筹得13万余元的救助款项。爱心的接力让小花获得及时的治疗与康复,小花顺利出院回归家庭。小花父亲衷心地说道:“是大家的爱心接力,让小花获得了新生,感谢政府,感谢爱心人士,感谢社工和医护人员,祝大家一生平安!”
(三)“你们是我坚持的力量”——同伴教育互助平台的搭建
小庄(化名)是一名新发肿瘤患者,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她感到异常恐慌、担忧。医生向医务社工转介了小庄的情况,医务社工与小庄建立关系与评估后,询问她对于参与团体服务的意愿,小庄抱着试一下的心态加入了病友互助支持小组。通过小组组员的相互认识与熟悉,小庄听取了病友分享的治疗经验、康复情况,小庄逐渐恢复了信心,她向医务社工坦言:听着他人的生命故事,倍感生命的坚毅与力量,她并非是孤独的!随后受病友志愿者的感染,小庄加入互助团一起帮助更多的病友,传递正能量!
(四)亲子互助中心,解决家庭托育困难
坪山街道成立社区亲子互助中心,在社区搭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婴幼儿养育互助平台,与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共建“养育空间、养育团队”,与社区居民共治“中心”、共享“身边的优质养育服务”。该中心具体通过培育社区家长成为专业志愿者,通过“家长志愿服务时间”置换“孩子免费的托育服务”的运营模式,让社区家长参与到中心的婴幼儿的科学养育服务中,以解决社区孩子托育难的问题。
医务社工为医护人员开展减压服务
四、卫生健康领域社会工作品牌服务与影响力
(一)健康小卫士项目
该项目以“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的服务理念,结合儿童生理心理特征,开展系列儿童健康教育活动。项目通过整合家庭、医院、公益组织等多方资源,将健康理念和卫生知识融入到儿童游戏互动、职业体验、绘本阅读中,纠正其不良健康习惯,培养其良好生活方式,并通过培养一批儿童“健康小达人”队伍,使其发挥朋辈作用,达到预防龋齿、肥胖、视力不良等儿童常见健康问题发生的目的,带动家庭、社区关注儿童健康,推动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
(二)“七彩阳光”——肾友关爱服务项目
该项目旨在搭建肾友关爱平台,通过链接社会爱心资源,社工提供专业服务支持肾友、赋能肾友,让肾友的生命更健康、更有价值、更有尊严。项目包括四个版块服务:为生命续航、为生活加油、为成长助力、为生命添彩。项目服务肾友1000余名,获得资助金额累计27万余元,仅2020年通过99公益日就为108名肾友筹集医疗救助款项252万元;培育了肾友志愿者50名、健康大使20名;自2018年以来,项目帮助肾友链接兼职就业超过50次,开发长期性兼职岗位37个,帮助12名肾友获得全职工作岗位,帮助肾友增收57.5万元。项目曾荣获“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金奖”。
(三)“生命彩虹”——安宁疗护社工服务项目
该项目以“关怀让生命更从容”的服务理念,通过多学科团队的服务理念,协助终末期群体获得在生理、心理、社会等层面的支援,包括提供症状控制、心愿达成、生命回顾、四道人生与家庭会议等服务内容,同时为家属提供哀伤辅导与丧葬事宜指导等,促进逝者善终、留者善存,让终末期群体在家属的陪伴下平静祥和、没有痛苦、有尊严地步入人生的终点,达到生死两相安。项目曾荣获“百佳市民满意项目”。
(四)幸福家庭学院项目
该项目以“推动中国健康人口的有效增长”为愿景,以“致力于支持千万家庭拥有更加健康幸福的能力和生活”为使命,以产品化思维和项目化运作为核心工作模式,构建具有“共享式接口”的“开放式平台”,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终身成长型”计生服务模式,以“七大促进”为主要内容,协助居民一起追寻“身体的健康、心灵的美好、事理的圆满”的幸福生活。
(五)老有所学·健身养心长者健康养生项目
该项目通过开展一日三餐营养搭配、中老年养生哲学等健康养生大讲堂,老年人防诈骗、如何预防老人痴呆等技能提升大讲堂,让长者学习更多健康养生知识和技能,提升长者健康理念;结合长者的爱好需求,开展健康义诊、中医理疗等常规服务,为长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
(六)深圳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研究
医务社工从实践出发,通过实践归纳与梳理模式和方法,进行相关课题研究,目前开展并完结研究课题两项,涉及服务群体包括糖尿病患者、癌症患者;未来将开展研究课题四项,包括跨专业团队合作、糖尿病患的自我管理、认知行为疗法介入癌症群体以及医患关系信任度等。课题获得中山大学、深圳大学教授的支持与指导,由资深医务社工带领实施,确保课题研究的专业性、信度与效度。医务社工的课题研究也得到了医疗团队的支持与参与,课题研究的实施推进了医-社跨专业团队的合作与服务的深化。
(七)深圳医务社会工作对外交流与经验输出
深圳医务社工服务始于2008年,经过不断的探索与服务的积淀,形成深圳医务社工服务本土特色。医务社工积极对外发声,在全国性的多个社会工作论坛投稿、发言,分享医务社工服务经验与模式;梳理、撰写典型案例与论文,多篇文章发表于《中国社会工作》、《中国医院管理》、《社会与公益》等杂志、期刊;通过接访广东省内、省外各地区的机构、行业协会、政府单位等,分享医务社工服务经验与探索情况。
同时,深圳医务社工通过实地教学、培训与督导输出等形式,助力其它地区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与社工的成长。2018年医务社工机构在深圳市医院协会的支持下,推动成立深圳市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并组织了一系列的继续教育与研讨会。医务社工机构参与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的医务社会工作全国巡回宣讲班,2019年至今,在全国各地十多个地区分享传播了深圳医务社工服务经验与模式。
五、卫生健康领域社会工作服务思考
(一)进一步提高医务社工服务精准化程度
医务社工最早以“岗位+大项目”设置的形式开展,一般覆盖全院所有科室,其具有服务群体广、内容多、需要量大等特点。而随着医学诊疗的精细发展,生物医学逐步转为全人医学理念,“岗位+大项目”医务社工服务形式已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因此,建议未来医务社工服务以单病种或项目化的形式设计,如慢病患者自我管理、医养融合、安宁疗护或产前产后抑郁筛查等服务,以此回应各个群体的需求,并进一步深化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内容。
(二)持续推动医务社会工作的覆盖率,助力公共卫生服务人文关怀体系建设
目前,医务社工的覆盖率仅为40%左右(以社工岗位和医疗单位对比),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需求急速提升,供需的不平衡现状需要进一步改善。未来,医务社工的发展需在政府的政策支持、行业协会的推动促进、社工机构的服务深化、服务对象群体的认同接纳、新闻媒体的呼吁倡导,及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下,推进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覆盖面,使医务社会工作得到广泛开展,助力深圳公共卫生服务建设。
(三)进一步推动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化建设
医务社工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系统化、体系化和标准化的指引,期待医务社工未来在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行业协会的推动以及社工机构的参与下,形成指引,以确保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质素、从业人员专业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四)进一步推进卫健领域社会工作政策及立法
卫生健康领域与其他服务领域相比,规模略显不足,卫生健康部门的重视程度、购买力度都有待提升。特别是在医院内社会工作服务以外的,公共卫生与健康、人口与计生服务的购买依据不足,没有明确的社会工作政策及立法支持,相关项目生存艰难。但卫生与健康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人们对卫生健康与健康服务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健康问题也将越来越得到重视,为此需要进一步推进相关的政策与立法,完善购买依据,以此推动卫生健康领域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